2024年最新病毒 嗓子疼 脊髓侧索硬化症(病毒性脊髓炎的症状和治疗)
本文目录导航:
神经内科看哪些病
神经内科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多种脑部和神经系统的疾病。
这些疾病包括脑血管问题,如脑梗塞和脑出血;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例如脑炎和脑膜炎;脊髓炎;癫痫;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代谢病和遗传病;以及一些特定的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病。
此外,神经内科还处理周围神经病,比如四肢麻木和无力的症状,以及重症肌无力等。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的诊治对象之一。
脑梗塞和脑出血这类疾病,通常由血管堵塞或破裂引起,可能导致脑组织损伤,影响患者的身体功能。
偏头痛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剧烈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和对光声敏感等症状。
脑部炎症性疾病如脑炎和脑膜炎,可能由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导致脑组织或脑膜发炎,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意识模糊等。
脊髓炎则涉及脊髓发炎,可能引起下肢无力、麻木或疼痛等症状。
癫痫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脑部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意识、行为或感觉改变。
痴呆是一种以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见类型有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会导致神经细胞逐渐丧失功能,最终影响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代谢病和遗传病则涉及基因突变或代谢异常,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神经内科还负责治疗三叉神经痛,这是一种严重的面部神经痛,表现为剧烈的阵发性疼痛;坐骨神经病则涉及坐骨神经受损,可能导致下肢疼痛、麻木和无力;周围神经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或自身免疫疾病,导致四肢麻木和无力等症状。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神经和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导致肌肉无力和疲劳。
综合来看,神经内科的诊疗范围广泛,涉及神经系统各个方面的疾病,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神经内科治什么
神经内科主要治疗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1. 脑部疾病: 脑梗死: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脑出血: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通常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相关。
颅内静脉血栓:颅内静脉窦或静脉内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受阻。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以视神经和脊髓受累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一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层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大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
脊肌萎缩症:一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以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为主要病理特征。
2. 周围神经疾病: 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由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引起的周围神经系统损害。
营养性周围神经病:由于维生素B族等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
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周围神经疾病。
副肿瘤相关或自身免疫相关的血管炎周围神经病:与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周围神经损伤。

3.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重症肌无力: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LambertEaton综合征:一种与小细胞肺癌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肌无力。
僵人综合征:一种以躯干和下肢肌肉过度收缩为特征的神经肌肉疾病。
4. 肌肉疾病: 包涵体肌炎:一种以肌肉内出现包涵体为特征的炎症性肌病。
皮肌炎: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肌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如线粒体脂质沉积症、糖原累积病、肌营养不良等,这些疾病通常与肌肉代谢异常有关。
5. 脊髓疾病: 急性脊髓炎:一种由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
神经内科医生通过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帮助患者缓解这些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枢性疼痛的临床表现
国际疼痛学会(IASP)提出中枢性疼痛的新概念,认为由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者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疼痛,称为中枢性疼痛(central pain)。
麻木性疼痛(anesthesia dolorosa)发生于头面部神经病源性疼痛,常见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外科损伤后或为治疗三叉神经痛进行破坏性神经阻滞之后。
在治疗重度疼痛时,神经外科产生的损伤所致麻木区也列于中枢痛。
去传入痛(deafferentation pain)也有类似情况,但一般用于脊神经损伤的病例。
中枢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中枢痛的病因
中枢痛的病因有以下10种:(1)脑脊髓的血管损伤,脑血管损伤后产生持续性疼痛。
(2)多发硬化,即脑桥、延髓或脊髓的多发性硬化或肿瘤,产生中枢痛。
(3)病变位于轴索的某水平,脊髓背角至大脑皮质。
(4)外伤性脑损伤。
(5)、延髓空洞症,常导致中枢痛,但与病变发生速度的缓急无关。
(6)脓肿、肿瘤。
(7)病毒、梅毒引起的脊髓炎。
(8)癫痫。
(9)帕金森病。
(10)中风后中枢痛,大多病变在丘脑。
2、中枢痛的发病机制
(1)中枢痛的疾病过程,其病变涉及脊髓丘脑路,包括间接的脊髓网状丘脑和脊髓中脑的投射,与痛、温觉的敏感性异常相同。
(2)病变不涉及脊柱内侧丘系径路。
(3)病变位于轴索某水平,脊髓背角至大脑皮质。
(4)各种疾病过程均有可能引起中枢痛,但其变化大,从罕见到常见的多数患者出现。
(5)中枢痛集中在三个丘脑区,即腹后区、网状区、正中核和板内核区。
大脑皮质在中枢痛里的作用不清楚,尚无专门的研究报道。
(6)脊髓病变所致的中枢痛,其疼痛和感觉过敏,是与腹后丘脑区兴奋放出的增加相一致。
这种细胞活动也存在于感觉径路的其他水平及大脑皮质。
至于中枢痛的细胞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这一过程涉及兴奋性氨基酸,特别是含谷氨酰胺能(qlutaminerqic)的NMDA受体。
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特征
1、疼痛定位
中枢痛难以定位,过去通常强调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中枢痛扩展到身体大部分,如:身体整个右侧或左侧,或下半身。
也可仅累及一只手或手的桡侧或尺侧或半个脸。
广范围中枢痛患者,相对容易描述疼痛区域。
大多数中枢痛是广泛分布而不是散在分布,病变位置决定疼痛部位。
中枢痛常见部位
中风后中枢痛:
整个半身,除面部的整个半体,一侧上肢或(和)腿,一侧面部、另一侧上下肢,面部。
多发性硬化症:
下半身,一条或两条腿,一侧的上肢和腿,三叉神经痛。
脊髓损伤:
颈部以下全部身体,身体的下半部,一条腿。
脊髓空洞症:
一侧的上肢和胸部,一个臂,一侧胸部,一条腿加上面一项。
丘脑腹后区或内囊后肢大病变,引起半身痛;脊髓大部分损伤,引起双侧痛;累及病变尾侧节段支配的区域,广泛性躯体感觉丧失病变,可引起中枢痛。
延髓内脑血管病变,即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导致瓦伦贝格综合征,引发两侧中枢痛,疼痛部位在损伤侧头面部、对侧身体的其余部分,这是因为损伤了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支和对侧的脊髓丘脑束。
脊髓内侵袭脊髓丘脑束的病变,导致对侧疼痛,例如,脊髓前外侧索切断之后。
脊髓空洞症时,疼痛可能限于胸部一侧的一部分,也扩大到上肢和下身一些区域。
中枢痛的浅表痛、深部痛以及浅深混合痛中,皮肤高敏发生率高,故浅表痛占大多数。
2、疼痛的性质
中枢痛的性质并不是固定性的,而可以是任何性质的,换言之,不总是烧灼性或触物感痛(disaethetic)性,而是多样性,并且患者之间变异也很大,其性质。
3、疼痛的强度 从低到极高不等。
4、发作和时态 中枢痛在有病变后立即出现或延迟几年,长达2~3年,例如,中风后疼痛大部分发生在中风后2~3周之内。
大多数自发性中枢痛,是持续存在,并没有无痛间隔。
据报道,27例中风后中枢痛中,23例为持续性,4例保有持续的无痛间隔,至多每天几小时。
5、影响中枢痛的因素
(1)皮肤刺激、身体运动、内脏刺激、神经和情绪的改变均可影响中枢痛。
(2)痛觉超敏(allodynia),正常情况下不产生疼痛的刺激,如:触、轻压、温热、稍冷而诱发疼痛常见于中枢痛患者。
6、神经的症状、体征
中枢痛是由于躯体感觉系统的混乱、病变所致,这是一种身体感觉症状,躯体感觉异常是仅有的症状和体征。
中枢痛与肌肉机能、协调、视觉、听觉、前庭机能、高级皮层机能的异常无关。
7、躯体感觉异常
中枢痛患者的诊断依据,又对患者障碍起作用的症状,颇为重要,主要有以下感觉异常:(1)感觉减退(hypoaesthecia);(2)感觉过敏(hyperaesthesia);(3)感觉异常(paraesthesia)和感觉迟钝(dysaesthesias);(4)麻木(numbness);(5)放射、反应潜伏期延长、后感觉、积累。
脊髓炎是渐冻症吗?
脊髓炎不等同于渐冻症,渐冻症在医学上称之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一种。
脊髓炎是指由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原虫、支原体等生物原性感染,或由感染所致的脊髓灰质或(和)白质的炎性病变,以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其临床特征。
渐冻症则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周围性瘫痪,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两种,且男性的发病几率大于女性,是世界五大罕见疾病之一,我国目前的渐冻症患者大概有20万人左右。
渐冻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之能采用一些药物手段进行维持,像是协一力利鲁唑片等,尽量延缓患者出现呼吸障碍的时间,进而推迟气管切开时间。
脱髓鞘是一种什么疾病
当脑脊髓神经轴索的髓鞘发生脱失,即出现脱髓鞘疾病。
病因有两类:髓鞘破坏;髓鞘形成障碍。
脊髓炎性脱髓鞘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免疫介导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①患者均为儿童和青壮年;②急性起病,病前1个月常有感冒、发热、感染、出疹、疫苗接种、受凉、分娩或手术史;③全面的神经查体往往能够在脊髓症状体征外找到其它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证据;④脑脊液检查寡克隆区带阳性;⑤电生理和MRI可发现脑内一些亚临床病灶;MRI发现脑内白质异常信号。
一些脊髓炎性脱髓鞘病变呈假瘤样表现,其MRI表现出轻度占位效应,周围有轻度水肿,可能有片状出血信号,容易误诊为脊髓肿瘤。
目前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神经外科的介入是必然和必要的。
脱髓鞘性脊髓炎多为急性多发性硬化(MS)脊髓型,临床表现与感染后脊髓炎相似,但进展较缓慢,病情常在1-3周内达到高峰。
前驱感染可不明显,多为不完全横贯性损害,表现一或双侧下肢无力或瘫痪,伴麻木感,感觉障碍水平不明显或有两个平面,并出现尿便障碍。
诱发电位及MRI检查可能发现CNS其他部位病灶。
本文系发布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梅花号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