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元买来的“致盲弹”!外卖车远光灯泛滥,夜间街头变“战场”
一道刺眼白光袭来,你的眼前瞬间只剩一片空白——这不是科幻片,而是每晚都在中国城市街头上演的“灯光袭击”。
深夜十点,北京东三环辅路。老张接女儿下补习班回家,一道强光突然刺破黑暗。“我还以为汽车开上人行道了!”他本能地抬手遮眼,身体僵在原地。等强光掠过,他才看清——一辆外卖电动车飞驰而过,车头装着两个巴掌大的方形灯,亮得如同小型探照灯。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各个城市蔓延。网购平台上,18元就能买到的“电动车超强远光灯”正在热销,它们被装在外卖车上,每晚射出堪比汽车远光灯的强光,将城市夜晚变成充满危险的“光影战场”。
01 网购乱象,18元“小太阳”的无序蔓延
打开任意一家电商平台,搜索“电动车超强远光灯”,琳琅满目的商品瞬间刷屏。价格从18元到60元不等,款式五花八门——方形简易款、圆形射灯、多模闪爆灯,甚至还有能变换颜色的炫彩款。
记者花18元购买了一款最普通的方形远光灯。收到的商品简陋得令人吃惊:除了LED三个字母,没有任何生产信息、合格证或使用说明。就是这样一个小玩意儿,却能在点亮瞬间让50米长的走廊变成白昼。

“装这个比按喇叭管用多了,前面的人自动让路。”一位外卖小哥在西三环商场外坦言。记者在此观察发现,约三成外卖车都加装了此类灯具,有的甚至装了两个以上,还开启了闪爆模式。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影响他人安全时,多数骑手的回答出奇一致:“没想那么多,看别人装了我也装。”更有人直言:“车速快了,原装灯不够亮,看不清路啊!”
02 致命强光,那些被照“消失”的行人
这束光的杀伤力究竟有多大?交通安全专家进行了模拟测试,结果令人心惊。
在机动车后方10米处开启远光灯,驾驶员的后视镜瞬间被强光吞噬,后方车辆和行人完全“消失”。将灯移到车头30米处照射,驾驶室内光影晃动,驾驶员被晃得睁不开眼。
最可怕的场景出现在两盏远光灯交汇时。处在强光交汇区的行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只能看到模糊轮廓,如同隐形。北京警察学院柳实教授警告:“这种没有国家CCC认证的灯具极易短路起火,强光对眼睛的刺激可能造成短暂致盲,隐患极大。”
“老远一看还以为是汽车逆行开过来了。”新手司机陈女士每天下班必经辅路,“被强光一照,我常被逼停在原地,只能等他们先过。”网约车老司机赵师傅则对后视镜被强光填满深恶痛绝:“乘客上下车时提心吊胆,生怕开门撞到看不见的电动车。”
03 监管真空,百万企业的灰色地带
令人震惊的是,如此危险的改装竟处于法律真空地带。现行《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及即将实施的新国标,仅对近光灯的亮度和角度作了规定,对远光灯的功能和亮度只字未提。
“这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电动自行车加装远光灯没有明确规范。”一位交通法律专家无奈表示。虽然交管部门可参照机动车违规使用灯光的规定,对加装者处以100-200元罚款,深圳最高可罚1000元,但实际执法中极少执行。
一面是监管缺失,一面是行业疯狂扩张。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电动自行车相关企业已达96.6万家,仅2025年就新增10.5万余家。北京以14.2万家企业高居榜首,江苏、广东紧随其后。
更讽刺的是,正规电动自行车门店明确拒绝改装业务。“加装会破坏电路,丧失保修资格,更有安全隐患。”北京西城区某品牌店店长小杨说。但街头巷尾的修车摊却来者不拒:“闪光的、射光的、爆闪的,都有!角度调低点不照人就行。”这些摊点成了非法改装的帮凶。
04 谁在纵容?利益链上的沉默共谋
网购平台是这场危机的重要推手。记者调查发现,商家在商品页面大肆标榜“超亮”“强光”“比汽车灯还亮”,对安全隐患只字不提。当被问及是否影响上牌时,卖家竟“支招”:“先上牌再安装,或上牌时拆掉就行。”
外卖平台则是隐形的推手。一位从业五年的骑手透露:“超时罚款动辄上百,谁不想跑快点?”平台对骑手装备的安全性审核形同虚设,只求配送速度。
某些线上二手平台甚至公开销售“时速80公里、高亮矩阵大灯”的超标电动车。当记者质疑能否上牌时,卖家信誓旦旦:“有牌子,手续全!”这些车根本不符合国家标准,却能在监管缝隙中肆意穿行。
而生产企业也在打擦边球。新国标仅要求近光灯亮度不超过2000流明,对远光无要求。于是某些厂家将原装远光灯亮度调到临界值,变相鼓励“越亮越好”的消费心理。
05 光污染下的生存博弈
外卖骑手为何甘冒风险?夜间订单补贴高是不争的事实。“一单夜宵比白天多赚5块,谁不拼命?”90后骑手小吴道出实情。他的电动车装着两个网购射灯:“城中村小路没路灯,不开亮灯摔过好几次。”
但安全焦虑转嫁成公共危害。在西三环被记者拦下的李师傅刚被路人骂过:“知道灯太亮,可平台限时快到了,哪顾得上调灯?”他无奈展示手机:剩余7分钟,2.5公里配送距离。
更深的矛盾在于道路资源分配。机动车道灯火通明,非机动车道却昏暗狭窄。“我们也不想当‘远光狗’,但有的路段黑得连坑都看不见。”多位骑手指着车灯说。当基础设施缺失,弱势道路使用者只能自造“光明”,却让他人陷入黑暗。
06 破局之道:城市管理的智慧之光
面对乱象,已有城市率先亮剑。江西南昌去年实施的《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明确:禁止安装高强度照明灯。广州今年启动电动车重点违法整治,对灯光改装“动真格”。福建泉州早在七年前就整治强光灯,河南郑州也专项治理违法使用灯光行为。
技术手段也在跟进。北京交管部门已探索通过摄像头抓拍电动车滥用远光灯。深圳试点智能路灯系统,在非机动车道增加照明密度,从源头减少改装需求。
但治本之策仍在完善法规。专家强烈呼吁将电动车远光灯标准写入国标,对亮度、色温、照射角度严格限定。同时要求电商平台下架无认证产品,建立灯具销售备案制。
山东某县城,上个月发生一起悲剧:老人被强光照射后惊慌摔倒,肇事电动车逃逸。现场目击者说:“那灯亮得邪乎,别说车牌,连车身颜色都看不清。” 这样的故事每晚都在重演。
96.6万家企业创造的产业繁荣,不该以路人安全为代价。当18元的灯能让一个家庭陷入永夜,我们还能继续无所谓吗?
此刻按下购买键的人,明天可能就成为强光下的受害者。这条始于电商平台、终于街头危险的链条,需要监管者、平台、骑手和每个行人共同斩断。
你今晚走路回家时,不妨抬头看看——那些刺破夜空的“小太阳”,正在照亮谁的便利,又遮蔽了谁的安全?
本文系发布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梅花号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